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4的文章

2024.07.31 2024漂鳥197漫遊《石之火》(十二)

圖片
2024.07.31  2024 漂鳥 197 漫遊《石之火》(十二)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石之火 Stone flames 』 作者:丹尼斯 ・ 奧古 Denis Auge 法國 作品媒材:石頭 stone 、鐵 steel 作品理念 : 人類一直試圖馴服這種元素,彷彿要讓他 ( 石頭 ) 在地球上的時光永垂不朽。自文明誕生以來,石頭一直是保護者和建築的元素,尊重眾神並標記著我們的歷史。 石頭承載著宇宙的記憶;岩石中存在著無盡的迴聲,就像古老的紀念碑一樣,形式、平衡、大地與和諧之間不可避免的協同作用需要佔據整個景觀。 作品地點: 以上圖片、文字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0/%e4%b8%b9%e5%b0%bc%e6%96%af%e3%83%bb%e5%a5%a7%e5%8f%a4denis-auge/ 我的感受:   從整體來看,作者選擇都蘭山作為《石之火》的設置地點,意義非凡。都蘭山在台東原住民的心中是 「 聖山 」 ,具有深遠的宗教與文化象徵意義。這座山海拔 1189.9 公尺,是海岸山脈以南的最高峰,被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視為神聖的祭拜場所。從海岸線望去,都蘭山形如日本的富士山,因此又被稱為「小富士山」。從縱谷線觀看,它聳立挺拔,山形峻峭,終年雲霧繚繞,宛如一位美人被雲霧簇擁,因此又得名「美人山」。   《石之火》這件作品以石板塊拼合成「火焰」的造型,石板塊是為堅硬的物質,呈現出如舞者手指般的「火焰」形狀,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功力。作品豎立在都蘭山下,正如作品理念所述:「石頭在地球上的時光永垂不朽,承載著宇宙的記憶,尊重眾神在此敬畏大自然而舉行敬拜儀式。就像古老的紀念碑一樣,形式、平衡、大地與和諧之間不可避免的協同作用需要佔據整個景觀」。   然而,作者 Denis Aug é 的用意或許更在於喚起人們對心靈提升、解放和希望的需求,更多的是為了孩子眼中的驚奇,而不是僅僅為了眾神。他意在提醒我們,心靈的提 升和解放源於 「 內心 」 的變化和對周圍 「 世界 」 的純粹欣賞,而不應依賴 「 外在 」 的宗教儀式或神聖形象。他鼓勵我們像 " 孩子 " 一樣,以「新奇和開放、謙卑、放下」的心態去看待生活
圖片
2024.07.30  2024 漂鳥 197 漫遊《飛穗》(十一)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飛穗 』 作者:步里赫森 臺灣 作品媒材:竹片、金屬 作品理念: 蔥綠山風,如群鳥輕掠海面。日頭下飛濺的浪花,是飽滿的稻穗,也是人們深邃的期盼 以秋收前綿延的稻浪為靈感,飽滿垂墜的金黃稻穗為整體造型概念。 表面覆蓋的竹片隨著風的吹拂而起伏搖曳,與光影之間的交互變化,營造出一片生動場景。 穿梭於振起的飛穗之間,感受縱谷微風帶來豐收氣息與生命的庇蔭,讓觀者在光影與風動的交織中,使心靈得到暢想的無限可能。 深深沉浸於自然與生命的美好之中。 作品地點:鹿野后湖 以上圖片、文字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0/%e6%ad%a5%e9%87%8c%e8%b5%ab%e6%a3%ae/ 我的感受: 距離 2021 《 貓咪種子 》不遠 ﹐ 此處不太好找 。 「飛穗」 --- 作者以「秋收前綿延的稻浪為靈感,飽滿垂墜的金黃稻穗為整體造型概念」。以竹片如同稻穗覆蓋 ﹐ 隨著風的吹拂而起伏搖曳,陽光照射下的稻田,光影交錯,彷彿一幅動態的畫作,讓人流連忘返。隨著微風輕拂,稻穗們輕輕撞擊,發出沙沙的聲響,如同大地的低語,訴說著豐收的故事。 秋天的黃金稻穗,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對農耕文化的讚美和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它們提醒我們珍惜自然的恩賜,感恩勤勞的付出,並期待著一個豐盛的未來。          

2024.07.29 2024漂鳥197漫遊《Cloudscape》(十)

圖片
2024.07.29  2024 漂鳥 197 漫遊《 Cloudscape 》(十)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Cloudscape 》 作者:馬可·錢凡內利 Marco Cianfanelli 南非 作品媒材:鐵、除鏽漆 尺寸: 4.5 公尺(高)、 7.6 公尺(長)、 1.2 公尺(寬) 作品理念: 作品的部分 靈感來自歷史上描繪的雲中漂浮的山脈 ,是一幅簡單呈現常見的自然景觀的作品——漂浮在山上的雲。 當觀眾在作品周圍移動時,作品其中的組件元素會變化,不斷地遮蔽、展示雲的圖像。這樣的效果將作品轉變成一個動態的圖表,也暗示了形成該地區獨特且戲劇性地形及地殼運動的能量。 作品地點: 以上圖片、文字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19/%e9%a6%ac%e5%8f%af%c2%b7%e9%8c%a2%e5%87%a1%e5%85%a7%e5%88%a9marco-cianfanelli/ 我的感受:   「 Cloudscape 」或稱雲景,指的是以視覺效果為主的大型雲層。在花東縱谷或東海岸的天空,無論是陰天或晴天,總是能見到精彩的景象。朵朵浮雲聳立在蔚藍的天空中緩慢飄動,視野遼闊,讓人的心有豁達大度的感覺。雲層的形狀和分佈隨著時間和風不斷變化,給人無盡的視覺享受。尤其在夏天或秋天,放空看著片片大朵雲彩依靠在青山旁慢慢遊動,感覺既遙遠又真實。   作者以這樣的靈感來描繪「雲中漂浮的山脈」。當我們 " 近看 " 作品時,作品的組件隨著風吹而變化,不斷展示雲的圖像,這樣的效果使作品形成一個動態景象。 " 遠看 " 作品,「漂浮在山上的雲」正在移動,如棉花般輕盈,隨著微風飄移,它們在藍天與山巒之間游走,時而變換形狀,時而聚散,像是在山頂上演一場優雅的舞蹈。   作者的作品常常關注人類的形態和心靈,探索與自身、與他人、空間、時間以及彼此間的互動關係。在製作過程中,將媒材經過數位化呈現,簡化為數字、線條和尺寸,這作品在關山親水公園內設置 ﹐ 細緻觀賞作者的用心 ﹐ 可以收穫良多。    

2024.07.27 2024漂鳥197漫遊分享 《門−-回歸自然》(九)

圖片
2024.07.27  2024 漂鳥 197 漫遊分享 《門 − - 回歸自然》(九)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門 − 回歸自然》 作者:菅野麻依子 Maiko Sugano  日本 作品媒材:漂流木 作品理念: 在受到良好維護的稻田深處裡的達谷梵秘境,這片大地是由這塊土地的水流過後所保留下來的自然面貌。如同這裡有一扇大門,通往這片自然之地。而門外,各種生靈的身體和靈魂來回奔跑、嬉戲遊玩著。 作品地點: 以上圖片、文字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1/%e8%8f%85%e9%87%8e%e9%ba%bb%e4%be%9d%e5%ad%90-maiko-sugano/ 我的感受:   達谷梵秘境 ( 原德高里部落 ) 位於關山鎮德高里東側的卑南溪畔,曾是水利署第八河川分署施工留下的濕地。經關山鎮公所與農田水利署合作,將其興建為「人工池」,並以當地德高部落的阿美語發音「 Takofan 」作為名稱,稱為「達谷梵秘境」 ﹐ 是新開發景點 。   當我看見這作品確實看不出所以然 ﹐ 幾根木頭 ﹐ 還有形同日本神社的「鳥居」 。 雖然是幾根木頭 ﹐ 卻是主辦單位耗盡心力與時間 ﹐ 從尋找、運送、製作、組裝等過程 ﹐ 皆很用心與努力籌畫 ﹐ 在此感謝 。   依據維基百科解釋:「 " 鳥居 " 是日本神社的建築之一,傳說是連接神 明居住 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之通道,屬「結界」的一種。」 ﹐ 因此 ﹐ 觀賞此作品須從前面達谷梵公園 ( 人工池 ) 的後方道路一路經過「門 ( 鳥居 ) 」延伸至對面的原始池塘 ( 回歸 自然 = 神明居住 ) ﹐ 這個概念是一個回歸大自然的花園 ﹐ 也是期待「安穩即幸福」的信念,不僅是其自身的生活實踐,亦陪伴你、我朝平凡而不凡的每一日,持續前進。   作者以「人類就在自然中」為理念,將藝術作為橋樑,連繫人與自然、土地之間的對話 ﹐ 當珍惜眼前一切美景。

2024.07.26 2024漂鳥197漫遊分享 《相聚》(八)

圖片
2024.07.26  2024 漂鳥 197 漫遊分享 《相聚》 (八)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相聚   》 作者:盂施甫   臺灣 作品媒材:鋼管烤漆、帆布、軸承組 作品理念: 瞬息萬變的風,穿梭於山川大地之間,無所不在,來自四面八方的風,途經此處時,彷彿找到了歇腳之所,在作品中短暫停留,相聚而相融,無形的風也在此刻化為有形,體現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作品地點: 以上圖片、文字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1/%e7%9b%82%e6%96%bd%e7%94%ab/ 我的感受:   記得 2022 年《川流不息》作品也在德高里稻田展示,現已撤展。 然而,當我看到《相聚》這件作品時,心中不禁湧現了深深的感動。作者以「動」為創作核心,探尋自然萬物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有趣動態效果,從中汲取創作靈感。這種方式讓我們得以從藝術的角度,生動地詮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作品融合了感性與機械元件,將理性的工業技術與藝術形式的動態美感巧妙結合。   當來自四面八方的「風」途經此地時,短暫地在作品中停留、相聚、相融,「無形」的風也在此刻化為「有形」,體現大自然的和諧之美。這也讓我聯想到人生中那些短暫但深刻的相遇 ﹐ 無論是與朋友、家人、昔日同事---等等,這些相遇即是短暫,也能帶來深厚的掛念和聯繫,珍惜現在 ﹐ 感謝每一刻,是我們人生中寶貴的體驗。    

2024.07.25 2024漂鳥197漫遊分享 《YANSHI》(七)

圖片
2024.07.25  2024 漂鳥 197 漫遊分享 《 YANSHI 》(七)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YANSHI 》 作者:奧爾加·齊姆斯卡 Olga Ziemska  波蘭裔美籍 作品媒材:石頭、鏡子、竹、稻草 作品理念: 《 YANSHI 》是一座以關山和池上山水為靈感的雕塑作品。藝術家藉由使用當地特色的自然素材,建立了人與自然之間直接的連結。從排列著手工堆積的灰色岩石的梯田到填滿田野的黃色 稻稈 —— YANSHI 是由她周圍的自然環境創造的。 《 YANSHI 》是正在進行的名為 ONA 的系列作品的一部分, ONA 在波蘭語中意為「她」。藝術家相信“我們是自然”,人與自然之間是密不可分,更可以說人類是自然環境的直接反映。作品 YANSHI 則是臺灣當地自然環境的的縮影。 作品地點: 以上圖片、文字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1/%e5%a5%a7%e7%88%be%e5%8a%a0%c2%b7%e9%bd%8a%e5%a7%86%e6%96%af%e5%8d%a1olga-ziemska/ 我的感受:   波蘭藝術家奧爾加·齊姆斯卡( Olga Ziemska )的作品《 Yanshi 》位於池上大坡池,從遠處就能看見這件象徵女性力量和知性美的雕塑。半身像浮現在地面上,女性頭部的髮絲隨風飄動,她睜開眼睛凝視著美麗的景色,與大坡池相映成趣,如詩如畫。   自從漂鳥 197 大地藝術展出以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以 " 女性 " 為主題的作品。經主辦單位 歐陽 老師及好友 賴桑 解說:「藝術家的作品都以女性為主,她們最擅長以女性來表達她對 『 在地 』 感受到的理念,以女性的『生命力』來呈現土地與生活的延續。她的眼睛是一面鏡子,反映了大坡池的遠山近水,如你與她互動,從她的眼睛中與她距離的遠近可看到不同的景色。」 。 我猜想雕塑以 " 灰色 " 為主色調 及小石塊 呈現灰色岩石的梯田,並配以 " 金黃色 " 的稻稈為頭髮和透光的眼睛,無不展示人與自然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連結,且顯示生命的延續 ﹐ 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2024.07.24 2024漂鳥197漫遊分享 《嬉雲間》(六)

圖片
2024.07.24  2024 漂鳥 197 漫遊分享《嬉雲間》(六)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嬉雲間 》 作者:峇 岦 嵐偲·旮札涅 灆 IYAS 臺灣 作品媒材:樹皮布、竹片、草繩、藤芯 作品理念: 縱谷天氣變化多端,時而清朗烈日忽然間天雨如水幕一路奔馳而來,大風跟著地上要跑去躲雨的人們追逐像是在玩著遊戲,山頭上的浮雲是飄著或是順著山面滑下來,像是在觀看這場大地正在進行的遊戲時而也加入遊戲裡;我們如同浮雲在庭上看著聽著,所有的風吹草動嬉鬧的聲音成了天籟與地籟,人賴靜息我們只需如浮雲安靜的享受天地嬉戲漣漪之間的美好。 作品地點: 以上圖片 , 文字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1/%e5%b3%87%e5%b2%a6%e5%b5%90%e5%81%b2%c2%b7%e6%97%ae%e6%9c%ad%e6%b6%85%e7%81%86-iyas/ 我的感受:   作者成長在屏東排灣族部落 ,採集排灣族常用的自然素材,向長者學習材料處裡即編織技法,進行材質上藝術創作不同新的嘗試。此次作品乃以樹皮布、竹片、草繩、藤芯為主要素材 , 將工藝與日常生活結合。   樹皮布乃原住民利用大自然植物運用在日常生活的需要 , 如 : 構樹葉供作豬、牛、羊、兔、鹿的飼料,在民間又俗稱鹿仔樹 , 構樹皮亦可敲打製成衣服 。構樹皮網狀紋路,讓人感覺樹皮布的自然生命與律動,非常美麗 , 此次作者用構樹皮呈現浮雲的藝術作品 。   《 嬉雲間 》是作者感受縱谷天氣變化多端,山頭上的浮雲時而形同雲瀑奔馳而來,在地上玩耍的人們需跑去躲雨 , 有如與人們在玩著遊戲 。 《 嬉雲間 》作品在池上大觀亭展示 , 從亭上望去 , 時而萬里晴空浮雲漂浮 , 炎熱的天氣坐在亭上 , 微風徐徐吹來 , 望著遠方的白雲與作品相對應 , 感覺如浮雲 , 安靜的享受天地嬉戲漣漪之間的美好。  

2024.07.23 2024漂鳥197漫遊分享 《我的臺東故事》(五)

圖片
2024.07.23  2024 漂鳥 197 漫遊分享 《我的臺東故事》(五)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我的臺東故事』 作者:廖麗華   臺灣 作品媒材: 紙 作品理念: 旅行可以留下個故事,讓旅行不再只是個人的生命經歷,透過分享使不同的人、事、地連結在一起,豐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此作品就是有關臺東的故事: 2020 到臺東短期停留,其間投駐一家民宿。民宿主人是一對年青夫婦,養了四隻貓(現在已增至七隻),滿屋的漫畫書和 CD ,女主人特製的早餐,兩人的熱情招待,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每年都會再造訪。在此之前臺東只是卅多年前的模糊記憶,現在臺東不再只是一個有好山水的地方,此處的人、事、物都充滿著溫暖。 作品地點: 以上圖片、文字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0/%e5%bb%96%e9%ba%97%e8%8f%af/ 我的感受:   看到作者的作品理念「現在臺東不再只是一個有好山水的地方,此處的人、事、物都充滿著溫暖。」 ﹐ 讓我很感動 。 是的 ﹐我 個人認為這裡是上帝所賜的迦南地 ﹐ 只要你用「心靈」去體會每一個人、事、物、景 ﹐ 就會看見上帝的美 。   更驚訝的是 ﹐ 作者用「紙」呈現生活物件的真實 ﹐ 維妙維肖 ﹐栩栩如生﹐ 尤其貓咪的頑皮可愛模樣令人會心一笑 ﹐ 看著牠們 興致勃勃地滾動﹐顯得活潑靈動。 五顏六色的日本便當餐盒會讓你忍不住流口水 ﹐ 膾炙人口的感覺 。   展出作品在大坡池故事館裡 ﹐ 佈 置相當優雅 ﹐ 有媽媽家庭氛圍 。 故事館裡有冷氣 ﹐ 讓人感覺是在家裡一樣 ﹐ 形同貓咪懶散 再也不想出去大熱天的外面 。      

2024.07.22 2024漂鳥197漫遊分享 《飄飄雲朵》(四)

圖片
2024.07.22  2024 漂鳥 197 漫遊分享 《飄飄雲朵》(四)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飄飄雲朵》 作者:賴冠仲   臺灣 作品媒材:鋼鐵結構、木頭、尼龍 ( 沐浴球 ) 作品理念: 吹著稻浪的風 帶來 ⼀ 點香味 孩 ⼦ 帶著想像進入雲裡 ⾯ ⼀ 陣風吹來像魔術師 ⼀ 樣 變成許多形狀 玩著捉迷藏 在裡 面 找到被遮住的太陽光線穿越雲層 訴說著故事靜悄悄的夜晚化作柔軟床鋪 看著宇宙 數著星星 希望在睡夢中 摘下最耀眼的那 ⼀ 顆 作品地點: 以上圖片 、 文字引用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1/%e8%b3%b4%e5%86%a0%e4%bb%b2/ 我的感受:   當我看到此作品時 , 馬上聯想到徐志摩〈偶然〉瀟灑又美麗的詩 :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我實在無法想像作者以「尼龍 ( 沐浴球 ) 」作成「飄飄雲朵」的樣式 , 由衷佩服他的想像力、創作力 , 並且以中央山脈為背景 , 藍天白雲襯托「雲朵」的美麗與真實感 , 原來「雲」就在「我」身邊 。 它們一朵朵,一團團,一簇簇,白如雪,柔如絮,輕如煙,透如紗,隨意組合,變現千姿百態的圖形,妙趣蕩漾,引人遐思。   聖經對「雲」也有許多記述 : 創世紀 9:13 上帝說 : 我把「虹」放在「雲彩」中 , 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 出埃及記 13:21 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   在台東很幸福 , 隨時可見到萬里晴空雲朵漂浮。當我在開車時 , 太太常指著美麗雲朵的形狀說 : 像某種動物或像一個人在微笑 , 我深深感到上帝使她心靈豐富與滿足。 在忙碌的生活中 ﹐ 有時舉目看看天上《飄飄雲朵》吧 !

2024.07.20 2024漂鳥197漫遊分享 《 種子 》(三)

圖片
2024.07.20  2024 漂鳥 197 漫遊分享 《 種子 》(三) Biung Tin 鄭長老 作品名稱:《 種子 》 作者:巴卡芙萊工作室   臺灣 作品媒材:鋤頭 作品理念: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領域中至今隨處可見的歷史事件紀念碑、匾額、牌樓,甚至是都市名、地名、路名中,仍充斥各時期移民拓墾和殖民統治者的歷史記憶,具原住民族主體史觀的詮釋意象、文字卻寥寥可數,期待目前仍是政府轉型正義的調查報告、研究學者論文、田野調查資料與原住民族的神話,可以成為音樂創作者、小說家、編舞家、導演的養份而轉化為成為流行歌曲、小說、舞碼、電影,甚至是中小學的教科書。 作品地點:富里 天賜糧源大草皮 以上資料來源: 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2024/06/21/%e5%b7%b4%e5%8d%a1%e8%8a%99%e8%90%8a%e5%b7%a5%e4%bd%9c%e5%ae%a4/ 我的感受:   作者是兩人組成巴卡芙萊工作室 Pakavulay Studio. 「巴卡芙萊」在卑南語中是「使事物變的美好」意涵。 他們以「鋤頭」為創作素材 ﹐ 令我印象深刻。鋤頭,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用於翻土和除草的剛硬工具,他們竟然能夠巧妙地組裝成「立體球型」的藝術品。這種創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技藝,每一個幅度(圓)、角度、排列等都需要精確計算,不禁令我由衷的佩服。   欣賞這件作品,猶如讀泰戈爾《漂鳥集》美麗的詩: 「真理引發了反對它的狂風驟雨,反將它的種子吹散到各個地方。《漂鳥集》第 293 首」 。 鋤頭在這裡象徵著一種力量,一種努力克服困難、追求美好的力量。而這藝術品形狀如同蒲公英的「種子」,散布到各個地方,象徵著生命力的頑強和希望的傳遞。鋤頭是用來拔除如蒲公英般的雜草,確保其他植物能夠更好地生長。同樣地,在人生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如同蒲公英一樣,但只要我們有鋤頭這樣的工具,有努力和勤奮的態度,就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實現更美好的生活。   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是一次領悟的過程。巴卡芙萊工作室的創作不僅是對藝術的追求,更是對生活的一種深刻反思和理解。他們用最平凡的工具 --- 鋤頭,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品,讓我們看到了努力和堅持的力量,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原住民族文化的深厚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