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2024.11.29 綠草香

圖片
2024.11.29    綠草香                Biung Tin   鄭長老   昨天 ( 11/28 ) 早晨天氣難得晴朗,冬日陽光照滿小庭園,趁這好時光整理園地,進行久未鋤草的工作。由於前幾個月連續颱風帶來大量雨水,土壤一直濕潤不宜鋤草。最近雖稍微乾燥,但仍然寒意未退,因此﹐抓住陽光露臉的片刻,開始鋤草。   工作完成後,輕微的汗水和陽光混合,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清新的綠草香在鼻尖縈繞,使我不禁露出微笑﹐這自然的氣味,喚起我內心深處的一絲溫暖和懷舊情懷。   忽然想起一首日本老歌 --- 「北 国の 春 」。歌詞描述男女互相關懷的情意,與春風呢喃交織,與我感受綠草香情境相合。 台灣翻唱為《榕樹下》:「榕樹下是我最懷念的地方」,歌聲中提到的那醉人的綠草香,如同這片剛剷鋤的草地,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靜靜站立於花園中,我想起詩篇 72:6 「他必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潤田地。」。這句話的畫面﹐感到與眼前景象很契合。當草地被修剪後,猶如等待甘霖灑下滋潤,使一切再度茂盛、鮮活,正如詩篇 72:1 中提到的公義之王,帶來和平與富饒的治理 ﹐ 這片草地正是象徵了自然的重生與新生的希望。   台灣,這塊寶島,有著翠綠的山嶺與充沛的雨量,正是上帝所賜的福地。我們像這草地一樣,享受恩典的滋潤,而台灣人的努力與正直也如小雨般,彼此影響,願「行公義、好憐憫、心存謙卑與主 ( 人民 ) 同行」 ﹐ 帶動 Team Taiwan 的和平與繁榮。   我望著剛整理的花園享受片刻的寧靜,心中滿溢著感恩。這微風裡的綠草香,像一首歌,也像一則詩,提醒我珍惜眼前的美好,期待更多豐盛的未來。 歌曲分享:《挺台灣應援曲》為 Team Taiw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fSNMNEOos

2024.11.27 暖冬的太陽

圖片
2024.11.27   暖冬的太陽     Biung Tin 鄭長老   昨日早晨,載太太去上班,行經鄉間小路。車內響著輕柔的美國鄉村音樂,眺望綿延的中央山脈 ﹐ 兩旁的稻田隨風搖曳,陽光透過翠綠的花草樹木 ﹐ 形成斑駁的光影。在冬日的陽光下,空氣中透著清新和甜美 ﹐ 那片刻的寧靜與和諧,讓人感到溫暖,心中充滿感恩。感謝上帝賜予我們這樣的美景與平安,讓我們能在日常中享受祂的恩典。   然而,今年的天氣卻比以往更異常 ﹐ 由於氣候變遷,即便已過「立冬」 ( 11 月中旬 ) ,台灣仍被颱風侵襲。尤其 10 月的康納颱風,帶給農業沉重打擊,農作物損失慘重,令人心疼 ﹐ 11 月應是秋收的季節,稻田本該呈現一片豐收景象,但颱風過後,許多農田稻穗倒伏,無法收割,農民的辛勤付出化為泡影。   氣候變遷的影響 ﹐ 不僅僅是颱風的頻率與強度增加,也影響到季節的交換和農業生態。以往涼爽的秋冬天氣,取而代之的是高溫與不穩定的天候。我們不禁要反思,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是否正在加速這些改變?   在這樣的暖冬早晨,我們既感恩眼前的美景,也感到對未來的憂慮。或許,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減少浪費、珍惜資源,為地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同時,祈求上帝保守 ﹐ 讓我們在風雨中仍能堅持信心,憑祂的帶領,渡過一切艱難。 歌曲分享: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 鄉村路帶我回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ckZqJ-kTA

2024.11.26 參加「2024原住民生態教會論壇」的心得

圖片
2024.11.26  參加 「 2024 原住民生態教會論壇」 的心得  Biung Tin 鄭長老   上週六( 11 月 23 日),我參加了「 2024 原住民生態教會論壇」。此次活動由布農文教基金會主辦,並由台東大學友善環境農漁推廣中心、台東興起教會、台東環境保護聯盟、民間永續會及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共同協辦 ﹐ 由台東大學劉炯錫教授主持。   論壇聚集了基督教各教會的牧者、同工及會眾,旨在推廣「生態教會」的理念,提出其原則、標準以及實踐方法。 這是台東首次舉辦從「信仰的立場」關懷生態,延伸至靈修與環境保護,討論範疇廣泛深入。例如:如何在靈修中與大自然萬物一同敬拜上帝,並運用在地文化,如布農族八部合音,結合蜜蜂的嗡鳴與瀑布流水聲,成為對大自然的讚美。除此之外,還從學術與技術層面 ( 如碳足跡、碳盤查、節能減碳 ) 以及友善環境農業的推廣 ( 如有機農作與智慧型蔬菜種植 ) 。這些觀點提供我們,從教堂「內」的崇拜邁向教堂「外」的大自然敬拜,維護生態與環境的活力,同樣是靈修的一部分,因為自然界是上帝的創造。   1985 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的《信仰告白》就開始反思人類誤用上帝賜予的恩典,導致人類與萬物及上帝的關係破裂。 此次論壇進一步探討了生態意識與環境保護如何與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及政治利益密切相關,並指出在追求這些目標時,教會需要智慧地尋求平衡點。   環境的改變不僅影響生活、心理與價值觀的改變 ( 例如,某些商品所傳遞的消費主義價值觀,鼓勵浪費,與生態保護的目標背道而馳 ) 。論壇提醒基督徒,生態教會的使命是回應上帝的呼召,關懷受造界的生命,防止過度破壞 ﹐ 導致生態失衡與災害 ( 如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及土石流等 ) 。這是將耶穌基督之愛延伸到自然界的實踐,是信仰關懷的具體展現。   參加這次論壇讓我深受啟發 ﹐ 長知識,也對教會未來在生態保護中的角色有了更多思考。 願這些心得能與大家分享,並一起攜手成為上帝創造的好管家。 歌曲分享: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多美好的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oO0lmQbY8

2024.11.24 我深知道,祂掌管明天,因祂活著

圖片
2024.11.24   我深知道,祂掌管明天,因祂活著    Biung Tin 鄭長老   今天「 但以理書 7 章 1 ~ 28 節」描述但以理做了一個奇特的夢,夢中看見了從海裡升起的四個巨大的怪獸,每個怪獸都有著獨特的樣子和象徵的意義 ( 但 7:1 ) 。 第一個怪獸是一隻長著鷹翅的「獅子」,代表著巴比倫帝國,強盛威武,征服的速度像鷹一樣迅猛; 第二個怪獸像一隻「熊」,嘴裡咬著三根肋骨,暗示瑪代波斯帝國的力量和它攻占三個重要地區的殘忍行徑; 第三個怪獸是四翼四頭的「豹」,象徵希臘帝國的快速擴張,也暗示它日後會分裂成四個部分; 最後一隻怪獸力量強大,讓人感到恐懼,代表著羅馬帝國,它的「十隻角 ( 但 7:8 )」 和長出的小角象徵著帝國分裂後的權力爭奪和信徒面臨的逼迫。   最後,但以理看見天上的寶座被設立,至高無上的神坐在寶座上一位「像人子 ( 但 7:9 ; 7:13 ) 的來到施行審判,祂被賜予了至高的權柄、榮耀和國度,這國度將永遠長存,沒有人能夠取代或毀壞。   這幅異象不僅讓「當時被擄」的以色列人燃起盼望,也揭示了歷史各帝國興起與衰敗的規律,更帶來一個重要的信息:最後,神的國度將超越一切人類的權勢。   今天我們面對生活中各式的混亂和不公時,要堅定帶著盼望地相信神掌管一切。我們要仰望基督,堅心倚賴祂的,祂必保守你十分平安,因為你倚靠祂 ( 以賽亞書 26:3 ) 。   但以理的夢就如一幅畫,反映我們今天的生活世界,像身處巨獸 ( 如:戰狼 ) 的威脅一樣,但只要我們信靠基督,就能擁有盼望,並活出天國的價值 ﹐ 無論何時何地, 我深知道,祂掌管明天,因祂活著 ,也為我們指明了人生方向。 詩歌分享:因祂活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HVjdIpf4Q

2024.11.23 讓我的生命見證基督的愛

圖片
2024.11.23  讓我的生命見證基督的愛   Biung Tin 鄭長老   今天靈修章節 ( 但以理書 6:1 ~ 28 節 ) 記載了但以理因堅守信仰而被投入獅子坑,最終因上帝的拯救而得勝的故事。 從中可以學習到但以理的感恩態度,即使身居高位(巴比倫國的總長之一,但 6:1-2 ),他始終記得感謝神的恩典在他身上,而他並未因權位而驕傲,反而更加謙卑,持守信仰,定時向神禱告感恩,即使面臨生命危險也不動搖(但 6:10 )。   他的感恩超越了外在「環境」的影響,因為他深知所有的「境遇」都出於上主的「主權」,即使身陷危機,他仍選擇感恩,展現了堅定的信心與敬虔的生命態度。   當上主在獅子坑中拯救他後,再次彰顯上主的信實與大能,而但以理的生命見證也使「大流士王」頒布讚美神的詔令,將榮耀歸於神 ( 但 6:26 ) 。   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持守感恩的心,「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相信神的主權與慈愛。當生活順利時,應像但以理一樣,謙卑地承認一切來自神的恩典;當面對挑戰或試煉時,也應學習不埋怨、不懼怕,而是以禱告「感謝」神,因為「祂」的旨意遠超我們的理解,並且祂的計劃在我們生命中必然成就。   隨著感恩節( 11 月 24 日)即將來到,我們應將一年來的蒙福經歷向神獻上感恩。 感恩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習慣,也是培養「正面」思考的心思。讓我們以「感恩、信心和盼望」迎接每一天 ﹐ 看待身邊的「人與事」,成為榮耀神的器皿。 詩歌分享: 境遇好歹是主所定 ( 台語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J09pK-HiA 感謝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fwJAiFdJ4

2024.11.21 上帝定意如此行

圖片
2024.11.21      上帝定意如此行      Biung Tin 正長老 經文:耶利米哀歌 2 章 1 ~ 22 節   今天新眼光讀經內容讓我有所感觸 ﹐ 人生有許多事的發生 ﹐ 常以「自我」為中心思考 ﹐ 而不在意他人的勸告 ﹐ 離背聖經教導 ﹐ 而自我獨斷獨行 ﹐ 導致懊悔莫及 。   耶利米站在耶路撒冷破碎的城牆旁,眼中帶著不捨的淚水看著廢墟及空蕩的街道,回憶昔日人聲鼎沸、歡笑滿滿的場景,如今只剩下哭聲和寂靜。   耶利米低聲說:「上主真的做成了祂的計劃,執行了祂的命令啊! ( 哀 2:17 ) 」。他知道,這場災難不是突然降臨的。早在許多年前,上帝就透過他和其他先知,不斷地提醒以色列百姓,呼籲他們回到正道上來。可是,人們總是搖頭,甚至嘲笑:「哪有這麼嚴重?別嚇我們!」他們繼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崇拜偶像,沉迷在眼前的快樂中。   上帝並非不愛祂的百姓,反而是因為愛得深,才不得不採取這樣的行動。耶利米明白,上帝的心也在痛,就像一位父親看到孩子走錯路,明知道懲罰會讓孩子哭泣,但還是必須出手,因為愛是為了挽回,而不是放任。   耶路撒冷的淒涼是個警告,也是個提醒。耶利米站在那裡,不禁想起自己多年的苦心勸告,心中既感到「無奈」,也明白這是百姓自己選擇的結果。上帝給了他們足夠的機會,他們卻一次次選擇背離。   今天的故事「提醒」我們在這個世代,或許我們不像耶利米一樣要直接宣講審判,但我們可以「活出」正直與善良,用實際的行動去幫助身邊的人,成為社會中的光與鹽。 我們可以 關心弱勢群體,替他們發聲; 我們可以在道德敗壞的時代,堅持誠實與正直; 我們可以用愛去影響身邊的人,幫助他們看見悔改的重要性,帶領他們重新認識上帝的愛。   信仰「不只是」教會裡的敬拜和禱告,「更是」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無論是在家裡、工作中,還是社會上,我們都能用自己的行動和態度,讓上帝的心意被人看見」。或許我們做的只是「很小」的事,但這些「小光點」,終將在黑暗中閃耀,指引更多人走向光明 ( 就是見證 ) 。 詩歌分享:再次將我更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

2024.11.15 讀啟示錄18章的心得分享

圖片
2024.11.15  讀啟示錄 18 章的心得分享   Biung Tin 鄭長老   上週,巫化牧師(玉山神學院講師)指定我們研讀「啟示錄 18 章」,並撰寫心得 ﹐ 在此與大家分享。 《啟示錄》這卷書對許多基督徒而言,是充滿神秘且難以理解的。它探討世界末日和天國降臨,常被視為超現實的預言,大都人跳過閱讀。然而,這部由使徒約翰在拔摩島流放期間所寫的書卷,其實蘊藏了深刻的啟示。透過異象,約翰見證了末日的審判以及神國的降臨,傳遞出神對世界的最終救贖。   啟示錄第 18 章描述「巴比倫」罪惡之城的傾覆。它「隱喻」了當時的羅馬帝國,也象徵了人類對「物質、權力、地位、名聲」等世俗價值的沉迷與追求。天使宣告「巴比倫傾倒了」,提醒我們世上的財富和榮華如曇花一現,無法長存。這些事物若充滿我們的心靈,就會使我們偏離永恆的目標,忽視真正有價值的追求。 其中第 4 節:「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他一同有罪,受他所受的災殃。」這句話提醒我們,唯有持守信仰,才能避免被世俗的腐敗所沾染。我們需要警醒、悔改,不讓心靈沉溺於物質誘惑中,並記得神對我們的期盼。   巴比倫的傾覆是對我們的一種警戒——世上的榮華富貴終究會消逝,而「唯有」在基督裡的盼望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永恆產業。這章經文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謙卑順服」於神,遵行祂的道,「不被」世俗的吸引力拖離正途。   最後,懇求神賜給我們智慧,使我們能夠時刻警醒,讓「心思意念」專注於那永恆的盼望,遠離虛浮的榮耀,堅守屬靈的價值觀。 詩歌分享:昨日今日直到永遠耶穌不改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rZOOqR52g

2024.11.11 千里迢迢趕轉來 (台語)

圖片
2024.11.11  千里迢迢趕轉來 ( 台語 ) Biung Tin 鄭長老 這是朋友跨越千里來自上海的祝福 ﹐ 為我生日寫的溫馨祝賀詞: (台語) 「千里迢迢趕轉來(上海), 為 着✽ 桑健康永相( si à ng )在。 過去袂順攏呼去, 今日有緣作伙永常( si ò ng )在。 祝生日快樂!」   這份心意不僅是祝福,更像是對我過往歲月的回顧與未來歲月的鼓勵。過去有風雨也有困難,如今有緣相聚,彼此支持,共度這段「松齡」時光,我深感幸運。   在上帝的恩典下,我和太太來到台東已經 17 年了,這段時間見證了生活的轉變與成長。今天,我懷著滿滿的感恩,向身邊的人與事表達感謝 ﹐ 我的感恩: 1. 感謝上帝 上帝的引領和眷顧是我生命中的重要支柱,祂使我在台東安身立命,並在這裡遇見了許多可貴的朋友與夥伴。 2. 感謝我的太太 她是我一生的伴侶,無論是歡樂還是困難時刻,她總是無怨無悔地陪伴在我身邊 ﹐ 還照顧白胖胖兮 。 3. 感謝各位朋友 朋友們的關懷和陪伴,尤其是賴桑的移居,讓我們在退休後的生活在此不孤單,有了彼此的支持,日子更加豐富。 4. 感謝健康的身體 這是一項莫大的恩典。我非常感激馬偕醫院的醫師、中醫師們,尤其復健科的黃醫師,她用心指導我皮拉提斯的訓練,使我長期困擾的坐骨神經痛和腿部痠麻得以改善,讓我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 5. 我現在的生活 如今,生活充實而有意義。日常生活中,我喜愛吃、喝、睡,維持規律的「走路」運動,同時也投入「寫作」,記錄生活的點滴與內心的感受。此外,我積極參與教會聖歌隊 ﹐ 晨曦會服事,也在玉神進修,準備學習報告,持續學習與成長。 6. 偶爾,我會到其他教會或機構團體分享,這樣的交流讓我感受到   自己依然有能力為他人帶來祝福。 7. 最重要的,是與「對」的人「共度」時光,透過聚餐和交流,談天說地,彼此鼓勵,這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幸福來源。   感謝生命中的每位同行者,感謝這份溫暖的祝福。我願意繼續以感恩的心走下去,用生命回應上帝的恩典。 詩篇 16:11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以賽亞書 40:31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

2024.11.06 大雨過後有兩種人

圖片
2024.11.06    大雨過後有兩種人     Biung Tin   最近我在網路「學習電子報」中讀到一篇文章,談到了「大雨過後」的兩種不同「心態」:   有一種人抬頭望向天空,看到的是雨後的彩虹、湛藍的天空和潔白的雲朵。 他們充滿了積極樂觀的心態,即便遇到挫折,他們依然相信「風雨過後必有彩虹」,心胸開闊,在艱難時自我激勵,勇往直前,不輕易被打倒。   另一種人則低頭看地,看到的是滿地泥濘和積水,感受到的是艱難與失望。 他們的生活是負面心態,較為消極,常抱怨 、生氣、否定﹐ 缺乏仰望藍天的勇氣,充滿焦慮感。   這篇文章用「雨後的兩種人」的對比,強調了「心態」的重要性。無論人生中遇到多少風浪,都可以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習在「困境」中尋找彩虹。俗話說「相由心生,境由心轉」 ﹐ 即便 「 境遇 」 不如意,也能選擇在心中播撒陽光。腓立比書 4:8 「你們要常常留意那些美善和值得讚揚的事。」 ﹐ 我們要思想那些美好、可敬的事物,以積極的態度看待生活,才能在挫折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動力」。   多年前我有位朋友 ﹐ 因職場中的人事鬥爭被無故撤任,那段期間,他深陷於被誣陷的痛苦與失落之中。然而,他回到上帝面前,將一切交託給上主,他相信「主說 : 申冤在我 ( 羅馬書 12:19 )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心態逐漸成熟,學會了信靠上帝。最終,他不僅重拾失去的職位,還獲得了更深刻的人生領悟。   人生不可能一路平坦,總會經歷風雨與起伏。我們所能做的,是帶著信仰「依靠」耶穌,以感恩與愛的心面對「挑戰」。即使歷經困境,也能領受上帝應許的平安與祝福,在風雨中堅毅地前行。 詩歌分享:主永活在我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MqJQONkBnY

2024.11.04 回憶37年前參與延平教會服事

圖片
2024.11.04  回憶 37 年前參與延平教會服事     Biung Tin 鄭長老 1988 年延平教會青年團契   昨天延平鄉巴喜告教會 70 週年感恩禮拜 ﹐ 先前向我邀稿 ﹐ 我將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喜悅 。   1987 年(民國 76 年 8 月)馬偕台東分院剛開幕 ( 現為台東馬偕醫院 ) ,我初來乍到,對台東一切既陌生又新奇。記得在 12 月聖誕節 ﹐ 同事胡月英小姐熱心地邀請我們好幾位從台北來的同事參加延平教會(現為巴喜告教會)的聖誕節活動,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參加原住民教會的聖誕慶典,讓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溫馨和歡愉。   那年平安夜,我們住在白光勝牧師家。夜色寧靜,微涼的空氣中,四點的晨曦尚未透出,我們即起床,走在部落的街巷,挨家挨戶報佳音,將耶穌降生的平安與喜樂傳遞給每一戶人家。那一晚,我的心中充滿了屬天的喜悅,彷彿與整個村落同享天國的福音。 25 日早上的聖誕崇拜和晚上的慶祝晚會,至今歷歷在目。特別是在晚會時 ﹐ 有位高中生邱淑華(現為 Abus 牧師),她不僅擔任青年團契會長,還以無比的熱情與創意,編排了林懷民的「薪傳」歌舞劇,並連續獻唱一個半小時,由多位青少年團契朋友演出 ﹐ 讓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深受感動。她的才華和恩賜展現在眾人眼前,而她對信仰的熱情與堅持更是令人敬佩。   當時,延平教會的「資源」非常欠缺,但白光勝牧師秉著「教育」是提供知識,「信仰」則賦予智慧 ﹐ 作為「培育」部落孩子的「核心」理念 ﹐ 尤其是在當時紅葉少棒正當紅之際。他訓練高年級的學生帶領低年級的孩子學習,不僅培育了許多優秀的年輕人,還幫助、鼓勵他們多讀書 ﹐ 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後來許多男生考上了國立大學、警校或軍校,女生考上護理學校 ﹐ 則成為護理師,有的甚至取得了博士學位。而如今,這片土地上更培育了兩位卓越的傳道者 ---Abus 牧師和 Abin 宣教師,成為福音的戰士。   我在台東服務五年後 ( 1992 年 ) 回到台北,直到 2008 年退休後再次移居台東。延平教會如今改為符合鄉土名稱「巴喜告教會」,擁有 70 年的宣教歷史,依然屹立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為耶穌基督的福音奮戰。我為此教會感到由衷的敬佩,巴喜告教會已成為這個部落的光明燈塔,照耀著前行的道路。  ...

2204.11.02 讀「詩篇137篇」與「流浪海外台灣人心聲」的感想

圖片
2204.11.02 讀「詩篇 137 篇」與「流浪海外台灣人心聲」的感想 Biung Tin 鄭長老   自 9 月 24 日開始 ﹐ 玉山神學院每周二晚上 ﹐ 在台東開設 「 長執訓練 」 課程 ﹐為期三個月 。 由 巫化牧師 ( 講師 ) 指導 ﹐ 她以「政治中的聖經」 ( 從政治角度閱讀聖經的原則與範例 )為授課書本 ﹐ 每一章由指定學生提出閱讀心得報告 ﹐ 再由巫化牧師講解該章的意義與目的 。 另外她教導以「 歷史背景、文本結構、敘述者觀點、讀者觀點、文本觀點、神學反省、信仰反省、處境神學」 詮釋聖經方法 ﹐ 此種教學方式 ﹐ 讓我有「系統分析」概念閱讀聖經 ﹐ 能更「深度」與「廣度」了解聖經的背景、意義、啟示、目的 。 明白「不只」在教會服事而已 ﹐ 更進一步清楚「信仰」與「現實」 ( 生活方式、工作環境、人際關係、政治生態 --- 等 ) 有「絕對」密切關係 ﹐ 如何活出「基督」的樣式 ? 是很值得學習與反省 。   本週 ( 10/29 ) 指定閱讀「詩篇 137 篇」的報告 。 此篇充滿著被「放逐」的哀痛與鄉愁, 137:1 寫道「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 這悲傷的情境將人帶入流亡者的心境 ﹐ 對遠離故鄉與記憶的連結 ﹐ 隨時間漸漸模糊,卻因那份懷念而深深牽動。 137:6 「若我忘記你,耶路撒冷,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若我不記念你,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 這句話道出了遊子們的深切期望 ﹐ 無論身在何處,心靈都不願與故鄉分離。 詩篇 137 篇描述巴比倫人要求流亡者唱出錫安的詩歌,但對於那些被擄的以色列人來說,這簡直是種折磨與侮辱。   讓我想起在 1975 年有位牧師發表一篇「流浪海外台灣人心聲」 ﹐ 似乎也映照出許多漂泊海外的台灣人心聲。在當時台灣處於白色恐怖時代,許多旅居海外的台灣人列入黑名單 ﹐ 有家歸不得 ﹐ 充滿著複雜的情緒。他們可能因為學業、工作或是生活而遠離台灣,在異鄉土地上,他們也像詩中的以色列人一樣,有時坐在國外街頭、異國河畔,回想起家鄉的山巒、海洋和人情。對於他們在國外面臨類似的掙扎,當異國文化或語言的隔閡拉大了距離,讓他們無法自在地表達對台灣的愛與懷念。   在這樣的情況下,詩篇 137 篇與海外遊子的心聲相互共鳴:「流浪不僅是一種地...

2024.11.01 康芮颱風的啟示

圖片
2024.11.01   康芮颱風的啟示     Biung Tin 鄭長老   昨天康芮颱風來襲 ﹐ 好比 1996 年的賀伯颱風的威力 ﹐ 康芮的暴風半徑同樣驚人,下午登陸「成功 」( 台東 ) ﹐ 強勁的風力幾乎讓全台的樹木都彎腰低垂,暴風雨的侵襲使得全國的陸、海、空交通全數中斷,災情慘重 ﹐ 願上主保守。   在這驚濤駭浪的天候中,我家裡算是平安無事,唯一受影響的是花園裡的一顆「白玉蝶花」 ﹐ 它在狂風中無力地倒伏,我趁風雨稍歇,趕忙將它扶起,並用兩支粗壯的樹枝支撐著。回想起颱風來襲之前,我只用一根樹枝固定它,心想應該已足夠堅固 ﹐ 但這次的經歷讓我頓悟,這花兒需要的不只是「單一」支柱,而是「雙重」的支持。   我深刻感受到如同我們信仰中的力量來源 ﹐ 身為基督徒,生活不能「只有禱告」這一根支柱,還需要每日聆聽「上帝的話語」。「禱告」與「讀經」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的雙重「支柱」,穩固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在任何風暴中仍能「站立得穩」。   在康芮颱風的啟示中,我默默祈禱,願我們每天都能夠與主相遇,在祂的話語中得到滋養,豐盛我們的生命 ﹐ 更保守台灣的人民生命平安。 A-men 詩歌分享:你的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4ydX5XN9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