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11.02 讀「詩篇137篇」與「流浪海外台灣人心聲」的感想
2204.11.02 讀「詩篇137篇」與「流浪海外台灣人心聲」的感想
Biung Tin 鄭長老
自9月24日開始﹐玉山神學院每周二晚上﹐在台東開設「長執訓練」課程﹐為期三個月。由巫化牧師(講師)指導﹐她以「政治中的聖經」(從政治角度閱讀聖經的原則與範例)為授課書本﹐每一章由指定學生提出閱讀心得報告﹐再由巫化牧師講解該章的意義與目的。另外她教導以「歷史背景、文本結構、敘述者觀點、讀者觀點、文本觀點、神學反省、信仰反省、處境神學」詮釋聖經方法﹐此種教學方式﹐讓我有「系統分析」概念閱讀聖經﹐能更「深度」與「廣度」了解聖經的背景、意義、啟示、目的。明白「不只」在教會服事而已﹐更進一步清楚「信仰」與「現實」(生活方式、工作環境、人際關係、政治生態---等)有「絕對」密切關係﹐如何活出「基督」的樣式?是很值得學習與反省。
本週(10/29)指定閱讀「詩篇137篇」的報告。此篇充滿著被「放逐」的哀痛與鄉愁,137:1寫道「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這悲傷的情境將人帶入流亡者的心境﹐對遠離故鄉與記憶的連結﹐隨時間漸漸模糊,卻因那份懷念而深深牽動。
137:6「若我忘記你,耶路撒冷,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若我不記念你,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這句話道出了遊子們的深切期望﹐無論身在何處,心靈都不願與故鄉分離。
詩篇137篇描述巴比倫人要求流亡者唱出錫安的詩歌,但對於那些被擄的以色列人來說,這簡直是種折磨與侮辱。
讓我想起在1975年有位牧師發表一篇「流浪海外台灣人心聲」﹐似乎也映照出許多漂泊海外的台灣人心聲。在當時台灣處於白色恐怖時代,許多旅居海外的台灣人列入黑名單﹐有家歸不得﹐充滿著複雜的情緒。他們可能因為學業、工作或是生活而遠離台灣,在異鄉土地上,他們也像詩中的以色列人一樣,有時坐在國外街頭、異國河畔,回想起家鄉的山巒、海洋和人情。對於他們在國外面臨類似的掙扎,當異國文化或語言的隔閡拉大了距離,讓他們無法自在地表達對台灣的愛與懷念。
在這樣的情況下,詩篇137篇與海外遊子的心聲相互共鳴:「流浪不僅是一種地理上的離別,更是一份靈魂的流離」。人們在他鄉努力打拼,卻依然惦念著那些屬於家鄉的細節。
家﹐不僅是一個地方,更是一份情感的歸屬,一份心靈上的安息﹐不僅是地圖上的一點,更是一種情感的根源。
讓我們好好固守「台灣這塊土地」﹐不要再有被分離的感覺﹐因為這裡就是「我的國﹐我的家」。
詩歌分享:願 (聖詩519 為這塊土地我誠心祈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wuQJII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