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5的文章

2025.03.29 曠野四十年與台灣民主三十年

圖片
  2025.03.29  曠野四十年與台灣民主三十年 Biung Tin 鄭長老   最近台灣國會的紛亂和言論自由的爭議,讓我想到聖經《 出埃及記 》裡的故事,兩者其實有些相似之處。   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四百年,早已習慣了那裡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思想上也被同化了。結果摩西要帶他們出埃及,他們雖然獲得自由,卻在曠野中 連連 抱怨,甚至 「 寧願 」 回去當奴隸,也不想面對未知的未來。 據 「 出埃及記 」 記載: 紅海危機(出 14:10-12 )—— 看到埃及軍隊追來,他們嚇得大喊:「我們死定了!」 瑪拉的苦水(出 15:22-24 )—— 找不到水就開始抱怨。 嗎哪與肉(出 16:2-3 )—— 想念埃及的〝肉鍋〞,覺得現在的生活苦不堪言。 金牛犢事件(出 32:1-35 ) —— 失去耐心,乾脆自己造個偶像來拜。 另外 「 民數記 」 記載 : 窺探迦南地的反叛(民 13-14 )——探子回報迦南地雖然富饒,但有強大巨人,百姓害怕、哭號,想 「 另 」 立 領袖 「 回 」 埃及。 可拉黨叛變(民 16 )——利未人可拉與大坍、亞比蘭的叛變 。 銅蛇事件(民 21:4-9 )——以色列人因食物單調,再次發怨言 。   這些故事讓人聯想到現今的台灣社會。我們 「 爭取 」 到民主自由,卻對這個制度充滿 「 抱怨 」 ,甚至有人 「 懷念 」 過去專制的時代,覺得「以前比較單純」。其實,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不就是在學習如何真正成為一個有 「 責任感 」 的民族嗎?   民主社會意味著我們不只擁有權利,也需要 「 承擔 」 責任。我們要學會 「 理性 」 討論、尊重 「 不同 」 意見,而不是只會 「 抱怨 」 政府,卻不願意付出努力來改善環境。就像以色列人要學習信靠神,不能什麼事 「 都等著 」 摩西解決,台灣的民主發展也需要全民共同承擔,而不是期待某個領袖來「拯救」我們。   台灣的民主發展大約三十年 (1996 年),跟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四十年相比,仍在摸索階段。我們需要時間來建立更成熟的民主文化,讓每個人都能真正「理解」民主的價值,而不只是「享受」自由卻「不願意」面對挑戰。   民主不是一蹴可及的,是需要學習、磨練和成長的路。...

2025.03.26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

圖片
  2025.03.26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 Biung Tin 鄭長老 ( 網路照片 )   玉山神學院於 2025.03.04 在台東普悠瑪教會開課 ﹐ 課程內容: 「 原住民部落與教會 」﹐由 孫大川 教授授課 ﹐ 探討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信仰、政治與經濟的問題 。   前天 ( 2025.03.24 ) 晚上授課: 「 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特質:從邏輯角度看(基本原則) 」。 有 五個特質是: 1. 部落主義 2. 樂教主義 3. 言說主義  4. 山海邏輯 5. 當下主義。 其中 「 樂教主義 」 透過歌舞、儀式與生活體驗來傳遞知識與價值觀,使教育成為自然且愉悅的學習過程。   我昨天 ( 3/25 ) 早上靈修後﹐ 「 整理 」 前晚 ( 3/24 ) 孫教授授課筆記 ﹐ 感到有點霧水﹐不能完全明白。 而孫教授在昨天早上提供 「 馬勒復活交響曲 」 ﹐聆聽主持人詳細詮釋這作品 ﹐ 敘述馬勒在參加一場葬禮後﹐探討生命的意義 ﹐ 最後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 ﹐ 讓我對馬勒的歌曲更深一層認識 。 也因此讓我在即將到來的受難節、復活節 ﹐ 更具有意義 。   回想昨晚孫教授講解 「 原住民沒有文字記載﹐卻用樂舞、祭祀和慶典﹐世代相傳,維繫文化獨特性。 」﹐ 使我恍然大悟﹐原來如孫教授說 :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 ﹐ 而音樂應該比文字具有更強大的表達能力。   身為基督徒的我 ﹐ 是何等恩典與幸福 ﹐ 我們可以看聖經的文字記載 ﹐更 有詩歌可以讚美、感謝、療傷、希望 。 詩歌不只是唱歌而已 ﹐ 更是要用我們的 「 心思 」 了解歌詞含意與曲子的關係 ﹐ 是幫助我們靈性的昇華 。 詩篇 71:8 我口中充滿對你的讚美,終日述說你的榮耀。 詩歌分享:諸天述說 祢 榮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rmMtcwAIM

2025.03.24 詩歌分享~OPENMIC音樂會

圖片
  2025.03.24 詩歌分享 ~ OPENMIC 音樂會   Biung Tin 鄭長老     上週五晚上 ( 2025.03.21 ) ,我去更生教會 觀賞 「 OPENMIC 音樂會 」 ,這是一場充滿敬拜氛圍的音樂會,由台語與華語兩堂的男聲詩班獻唱。他們的歌聲純淨而有力量,每個音符都流露出對上帝的敬奉。主持人說:「唱詩歌是一種敬拜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心態,在詩歌中與主相遇。」 。      音樂會的舞台燈光柔和,花藝點綴其間,座位安排亦別具匠心,營造出溫馨而莊重的敬拜空間。演出過程中,會眾以各種樂器伴奏,有人輕敲手鼓,有人搖動鈴鼓,節奏與旋律交織,讓整個會場瀰漫著輕鬆而互動的敬拜氛圍。      每首詩歌都有詳細介紹,使人更能進入歌詞的信仰意境: 首先《奇異恩典》揭開序幕,這首家喻戶曉的旋律源於約翰·牛頓的人生經歷。他的故事充滿波折,卻因上帝的恩典而得著改變,令人心生感恩。 接著,《耶穌愛我》帶來童年的記憶,簡單的歌詞蘊含最深刻的真理——無論何時何地,耶穌都愛我們。 《 神秘谷之聲 》別具意境,由周裕豐牧師編曲,李季順填詞。歌詞雖 「 未 」 提及上主之名 ,卻展現 「 祂 」 創造世界的奇妙 「 大能 」 ,宛如《以斯帖記》亦 「 未 」 提及上主 ﹐ 卻見證上主的掌權與祝福。男高音輕盈的歌聲宛如溪水長流 ﹐ 帶動 歌曲 旋律進行﹐ 使人遙想那「神秘谷」的畫面。主持人說:神秘谷是今花蓮太魯閣 「 砂卡礑 」 步道,讓敬拜與自然相映。 《祂藏我靈》帶來內心的平安,使人感受到在上帝翅膀蔭下的保護與安慰。 最後,以《 谷中百合花 》畫下圓滿句點,象徵基督的柔和與榮美,讓人沉浸在祂的愛裡。      音樂會已結束,歌聲餘韻仍在腦海中繚繞。男聲詩班以無伴奏合唱( A cappella )展現深厚默契, 「 音準與節奏 」 的掌控是極具挑戰,然他們彼此傾聽,確保聲音和諧。他們的眼神專注,充滿對上帝的敬仰,讓人深刻體會——唱詩歌不僅是音樂的呈現,更是心靈的敬拜。 詩歌分享: 神秘谷之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5JNRvqUBk 谷中百合花...

2025.03.21 從「長執造就會」領受的啟發

圖片
  2025.03.21 從 「 長執造就會 」 領受的啟發 Biung Tin 鄭長老   上週六( 2025.03.15 ),我參加了「東部中會長執造就會」,主題為「與上帝相遇:〝讀經〞與〝禮拜〞的靈修之道」,由台灣神學院蘇美珍老師主講,內容分為兩堂課: 一、讀經的靈修 目前,我的靈修方式 ﹐ 是依照《新眼光讀經》進度,採取「資訊式讀經」,透過查考經文與系統性學習,以 5W ( Who 、 What 、 When 、 Where 、 Why )來深入理解聖經的背景與信息。然而,這次課程讓我意識到,可以再加入「塑造式讀經」,讓聖經話語更深入心靈,帶來生命的更新。 「塑造式讀經」的核心在於: ·         這段經文讓我對上帝有何 「 新 」 的認識? ·         它如何幫助我理解人性與人際關係? ·         上帝藉此經文對我有何教導與呼召? ·         這是否符合上帝的本質與心意?是否對身邊的人有益? ·         透過默觀,安靜地感受上帝的同在。 這樣的讀經方式不僅提升知識,更幫助我在靈性上與上帝建立更深刻的關係。 二、禮拜的靈修:在敬拜中與上帝相遇 過去,我總覺得長老會的禮拜儀式 「 繁瑣 」 ,但透過蘇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禮拜流程的內在連貫性。每個環節——序樂、宣召、詩歌、講道、頌榮、祝禱等,都具有深厚的 「 屬靈意涵 」 。 這使我重新思考《利未記》的價值。許多人覺得利未記的敬拜規範繁複難讀,但其核心在於提醒以色列百姓——他們在埃及寄居四百年,早已遺忘如何敬拜上帝,因此,上帝透過摩西重新教導他們敬拜的方式。這些看似繁瑣的儀式,其實蘊含 「 屬靈意義 」 。 在禮拜中,我們不是單純的聽眾,而是敬拜的「群體」。透過 「 共同 」 敬拜,我們體驗上帝的臨在,我們的 「 屬靈身份 」 也在敬拜中 「 被喚醒 」 ,使我...

2025.03.19 東部中會長執造就會 (二)

圖片
  2025.03.19   東部中會長執造就會 ( 二 ) Biung Tin 鄭長老 繼昨日 ﹐ 第二堂課的筆記摘要: 一、     在禮拜中與上帝相遇 基督徒不僅透過個人讀經來親近上帝,也在 「 共同 」 禮拜中體驗上帝的臨在。進入大齋節期,更提醒我們透過敬拜來省思信仰。 1. 共同禮拜的意義 在禮拜中,我們不是觀眾,而是參與敬拜的 「 群體 」 。 禮拜的核心包括: A. 頌讚上帝——透過詩歌、禱告、讚美,將榮耀歸於上帝。 B. 聆聽上帝話語——接受牧師講道的啟示,不是單純評價講道好壞,而是領受上帝的話。 C. 奉獻恩賜——以才幹、時間、金錢來事奉。 2. 共同禮拜的重要性 A. 幫助我們記得自己的屬靈身份。 B. 在團契中彼此支持、擴展視野。 C. 透過公禱彼此代禱,深化彼此的連結。 D. 參與特定節期的禮拜,幫助我們深刻體會耶穌的生命歷程。 3. 如何深化禮拜的意義 A. 了解禮拜的聖經經節意涵,使其不流於形式。 B. 提早到達禮拜堂,安靜心靈,預備敬拜。 C. 透過筆記記錄講道內容,加深靈修反思。 D. 禮拜結束後,將領受的信息化為行動,活出基督的樣式。 二、禮拜設計與事奉 A.   一場禮拜的流程是有內在連貫性的,從序樂、宣召、詩歌、講道、頌榮、祝禱等,皆有其 「 屬靈意涵 」 。 B.   司會者的角色是帶領會眾進入敬拜,應 「 先 」 了解當天牧師傳講的信息與經文 ﹐ 而非主持冗長的儀式流程,應專注於頌讚與感恩。 三、教會節期與靈性成長 A.   教會的各個節期,如撒灰日、大齋期、復活節等,幫助我們聚焦於基督的救贖恩典。 B.   這些節期對我有何意義? C.   在敬拜中,我是否真心回應上帝的恩典? 四、結語 A.   無論是 〝 讀經 〞 還是 〝 禮拜 〞 ,都是我們與上帝相遇的 「 神聖 」 時刻。 B.   透過誦讀聖經、默想上帝的話語,我們的生命被塑造 。 C.   透過共同敬拜、彼此扶持,我們在基督裡合一。 D.   願我們人生的旅程中,在上帝的...

2025.03.18 東部中會長執造就會 (一)

圖片
  2025.03.18  東部中會長執造就會 ( 一 ) Biung Tin 鄭長老   上星期六 ( 2025.03.15 ) 抱著 「 終身學習 」 的心誌 ﹐ 去池上教會參加 「 東部中會長執造就會 」。 主題: 「 與上帝相遇: 〝 讀經 〞 與 〝 禮拜 〞 的靈修之道 」﹐ 由台灣神學院蘇美珍老師教導 。 課程有兩堂課 : 1. 讀經   2. 禮拜的靈修 。 - 我分兩次 ﹐ 將所作的筆記重新整理 ﹐ 供日後參考 。 一、 透過 「 聖經 」 與上帝相遇 「 讀經 」 是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 「 途徑 」 。透過聖經,我們不僅可以認識上帝的 「 本質 」 ,也能更深刻地了解祂對我們的 「 旨意 」 。 讀經的方式主要可分為 「 資訊式 」 與 「 塑造式 」 讀經: 1. 資訊式讀經 強調 「 大量 」 閱讀聖經,透過 「 查經 」 與 「 系統性 」 的學習,來獲取更多聖經知識與背景理解。 2. 塑造式讀經 與資訊式讀經不同, 「 專注 」 於讓聖經的話語深入我們的心靈,使其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3. 有效的讀經具備三種重要態度: A.    充滿信心與期待—相信聖經是上帝向我們說話的媒介。 B.    開放的心——願意讓聖經的話語觸動我們的生命。 C.    持之以恆——潘霍華曾說:門徒的生命是持續不斷被上帝塑造的歷程。 4. 塑造讀經法:聖經 〝 心 〞 讀 詩篇 1:2 提到「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 聖經心讀是一種深度靈修的方式,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A.   誦讀——專心閱讀,放慢速度,如同聆聽上帝對我們說話。 B.   默想——透過經文反思以下問題: l   這段經文讓我 「 對上帝有何認識 」 ? l   它如何幫助我 「 理解 」 自己與他人? l   上帝透過這段經文 「 要我 」 做什麼?是否 「 符合 」 祂的心意? C.   回應——在禱告中向上帝回應內心的 「 感動 」 。 D.   默觀—— 「 安靜感受 」 上帝的同在,如詩篇 131:2 所說:「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 ﹐ 這種與上帝的親密...

2025.03.14 感謝太太安排﹐享受慢活時光

圖片
  2025.03.14  感謝太太安排 ﹐ 享受慢活時光    Biung Tin 鄭長老   昨天 ( 03.13 ) 早晨靈修完畢,太太提議到中央市場買豆乾,隨後前往舊糖廠的「有知鳥」享用早午餐。在那裡,我們悠閒地坐著,欣賞窗外靜謐的景色,春風柔柔的輕拂臉龐,惹人喜歡 。 細細品味香氣四溢的 「 綠加里餐 」 ,慢食品嚐 ﹐ 是一種享受。   飯後,我們沿著後方的 「 鐵花步道 」 走路運動。陽光時隱時現,灑落在身上,微冷的空氣裡透著一絲溫暖。春天來了,步道沿途的大葉欖仁樹已悄然染紅,片片落葉隨風飄舞,鋪滿地面,與嫩綠的草坪相映成趣,形成一幅詩意的畫面。   午後,我們驅車前往知本東遊季泡溫泉,舒緩身心的疲憊。泡完湯,回程途中經過知本遠近馳名的 「 車上蔥油餅 」 ,現做的餅皮酥脆不油膩,一口咬下,內裡柔軟香濃,滿嘴的幸福滋味。 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們能夠在慢食、慢走、慢活的節奏裡,細細品味這份簡單卻美好的 「 退休 」 時光。 詩歌分享:美好清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jFNzLTPvA

2025.03.10 「所以能有今天」

圖片
  2025.03.10    「 所以能有今天 」   Biung Tin 鄭長老   這是昨天 ( 03.09 ) 主日禮拜蕭丞宇牧師講道的主題:「所以能有今天」。他引用申命記 26:1-11 ,這段經文敘述摩西教導以色列百姓,在即將進入應許之地後,應當向上主獻上初熟的土產,以表達對上主的感恩與敬拜。摩西帶領百姓回顧歷史:先祖雅各曾帶著家族下到埃及,在那裡成為大族,但遭受苦難與壓迫時,百姓就哀號、抱怨。然而,上主以大能的手拯救他們,帶領他們經過四十年的曠野生活,最終進入流奶與蜜之地。這段經文的核心信息在於 「 感恩與回顧 」 上主的救贖,提醒信徒常懷 「 感恩 」 之心,並樂意與他人分享上主的祝福。   蕭牧師回憶自己童年的成長經歷,因父母工作繁忙,他由阿公、阿媽照顧。每當他調皮受處罰時,阿媽總會重複講述上帝如何帶領他們全家度過困難的故事。如今回想,阿媽的用意是提醒他 ﹐ 不要忘記上帝的恩典,這份影響深植於心,使他後來將自己獻上,成為「今天」的牧師。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無論高山低谷,都是上帝親自引領。回顧一生的歲月,不論是順境或逆境,受衝突或失敗 ﹐ 烏雲常籠罩 ﹐ 受無謂攻擊 ﹐ 上主用右手在我們中間扶持、醫治 ﹐ 栽種自由、盼望、仁愛,讓我們與主上帝合一向前。這些生命中的轉變,都是上帝在帶領我們的人生旅程。   昨天牧師的講道讓我深深感受,尤其是在退休後的歲月,上帝帶領我們來到台灣的迦南地——台東。這裡有山 、 有海洋 、 有草原 、有翠綠稻田 , 土地富饒,有人情味,讓我們得以過著安逸、簡單的退休生活。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所以能有今天」。 詩歌分享:聖詩 22   主上帝正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Q-lWIJQ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