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9 曠野四十年與台灣民主三十年
2025.03.29 曠野四十年與台灣民主三十年 Biung Tin 鄭長老
最近台灣國會的紛亂和言論自由的爭議,讓我想到聖經《出埃及記》裡的故事,兩者其實有些相似之處。
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四百年,早已習慣了那裡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思想上也被同化了。結果摩西要帶他們出埃及,他們雖然獲得自由,卻在曠野中連連抱怨,甚至「寧願」回去當奴隸,也不想面對未知的未來。
據「出埃及記」記載:
紅海危機(出14:10-12)—— 看到埃及軍隊追來,他們嚇得大喊:「我們死定了!」
瑪拉的苦水(出15:22-24)—— 找不到水就開始抱怨。
嗎哪與肉(出16:2-3)—— 想念埃及的〝肉鍋〞,覺得現在的生活苦不堪言。
金牛犢事件(出32:1-35)—— 失去耐心,乾脆自己造個偶像來拜。
另外「民數記」記載:
窺探迦南地的反叛(民13-14)——探子回報迦南地雖然富饒,但有強大巨人,百姓害怕、哭號,想「另」立領袖「回」埃及。
可拉黨叛變(民16)——利未人可拉與大坍、亞比蘭的叛變。
銅蛇事件(民21:4-9)——以色列人因食物單調,再次發怨言。
這些故事讓人聯想到現今的台灣社會。我們「爭取」到民主自由,卻對這個制度充滿「抱怨」,甚至有人「懷念」過去專制的時代,覺得「以前比較單純」。其實,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不就是在學習如何真正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民族嗎?
民主社會意味著我們不只擁有權利,也需要「承擔」責任。我們要學會「理性」討論、尊重「不同」意見,而不是只會「抱怨」政府,卻不願意付出努力來改善環境。就像以色列人要學習信靠神,不能什麼事「都等著」摩西解決,台灣的民主發展也需要全民共同承擔,而不是期待某個領袖來「拯救」我們。
台灣的民主發展大約三十年(1996年),跟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四十年相比,仍在摸索階段。我們需要時間來建立更成熟的民主文化,讓每個人都能真正「理解」民主的價值,而不只是「享受」自由卻「不願意」面對挑戰。
民主不是一蹴可及的,是需要學習、磨練和成長的路。許多國家花了幾百年才發展出成熟的民主制度,台灣自然也需要耐心與智慧,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希望台灣的「執政者」和「從政者」,都能「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主(人民)同行。」(彌迦書 6:8)﹐
願我們的社會不只是爭吵,「而是」朝向更公平、公義、充滿愛的方向前進。
詩歌分享:願 為這塊土地我誠心祈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wuQJIIMtw